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书book.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书book. Show all posts

Saturday, May 01, 2010

少年福尔摩斯


这本书本来是借给儿子看的,谁知儿子正忙着看Percy Jackson系列,没空睬它,我随手翻翻,反而被吸引住了,把应该放在课本上的时间,都投注在这本书上,幸好考试没翻船。

这本书一开头,就紧紧扣住我的心弦。节奏紧密,还兼顾到人物和场景的描述,成功的把我传送到1860年代,随少年福尔摩斯游走于伦敦的大街小巷,惋叹他的身世机遇,见识伦敦街头的各色精彩人物,替他的行为冒冷汗,还被书中的黑暗气息压得透不过气。

不过,作者对书中的两个主要角色--福尔摩斯和他亦敌亦友的Malefactor--对自己的身世耿耿于怀,极为自怜的描述,我觉得比较过火了一点;有一段应该要让福尔摩斯肝肠寸断的情节,作者却又草草放过,让我有点摸不着作者的用意。难道是因为本书只有264页,而且读者对象标明是青少年,所以作者就放松了点?

儿子爱看的书,我通常也会拿起来翻一翻。Harry Porter的故事讲得引人入胜,每一环节都描述得非常细腻,可是略嫌长气了点,我这个生活忙碌的成年人很难追读到底。这本书有些段落虽嫌草率,可是气氛拿捏得非常好,我一口气就看完了。
好看。尤其适合开始懂得自怜的十多岁小大人看。

Monday, June 08, 2009

关于战争的书


阿晨看书很快,喜欢的系列,很快就看完了,我每次上图书馆都得给他找新书。

有一次,看到《My Story》这个系列,抱着碰碰运气的心理给他借了。他那一阵子喜欢的书都是像Geronimo Stilton和Dragon Slayer那样,内容天马行空,文字风趣的故事书,我因此以为他不会很喜欢《My Story》这种历史故事。意外的是,他竟然爱不释手,给同学买生日礼物,也选了《D-Day》和《U-Boat Hunter》。

这个系列,是由几个作者根据历史事件写出的小说。阿晨看过的以下这几本,是关于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故事,按书名链接可以读其中一小章节:

- D-Day :阿晨最喜欢的一本,英军冲上诺曼底海滩的故事。

- U-Boat Hunter :二战时的海上战事。

- The Trenches : 战壕里的故事

- Spy Smuggler :在纳粹占领时期,一个法国乡村小子协助遭捕盟军逃亡的故事。

- Flying Ace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空战。儿子津津乐道的是,那时的战机很原始,机上一人驾驶,另一人持枪从窗口射击敌军。

- Desert Danger :英德二军在北非的战事。

- Battle of Britain :二战时一个英国空军的故事。

- A Hail of Arrows :讲述中世纪的一场英法战事。

爱上战争故事后,当然免不了也要借有关战争的非小说类书籍。Eye Witness:World War II是最容易找到的其中一本。

两个月下来,阿晨对世界二次大战的常识,超越了他的爸爸和妈妈。看Narnia的电影时,还给妈妈作注解:片中那些孩子搭火车到郊外去,就是为了避开战事。

Wednesday, July 23, 2008

The No. 1 Ladies' Detective Agency


我看小说是毫无计划,随意和随缘的。有了孩子后,更是好像临时起意的小偷,看到什么拿什么,顺手牵羊。 这些待牵的羊,往往就摆在借书柜台前人们排队的地方;既然已来到这里,表示孩子们应该已经玩腻儿童部门的火车,或还没玩够可是我的停车錶已到钟,或更糟的小儿精神状态已近崩溃点,不管哪一样,解决方法只有一个:快走。于是这个摆放人家刚还的小说的书架,就成了我选书的地方。两秒钟内从四五本书里选一本,一定要眼快,手准,心狠!
-
上个星期,架上的五本书,我都看不上眼,可是炎炎夏日到了,电台里都谈书,我心一软,就给一本封面,书名和字体大小都有非常浓郁的田园风味的Dance With Me一个机会,结果没有意外,看不完。
-
这本就不同了,The No. 1 Ladies' Detective Agency,单单书名就讨人喜欢,而且,依稀记得有人在哪儿推荐过。
-
这本书的调调,和我冲锋陷阵的借书过程完全相反。这本书,是夏日午后,儿子们长时间在屋外和邻居小孩们耍戏,我有时间泡壶水,冲杯茶,然后坐下来慢慢看的书。
-
喜欢这个双脚踩在地上的女主角,和非常小地方的生活和故事。虽然主角是名侦探,但这不是侦探小说,或至少不是一般的侦探小说。我读着读着,觉得自己老老实实,比城市人慢一拍的生活得到了肯定,很是欢喜。

(按一按封面,可以去Amazon看本书介绍。)

Tuesday, June 24, 2008

Geronimo Stilton

邁入桥梁书的门槛后,阿晨的视线由最初的神奇树屋,慢慢转向别的系列。

Geronimo Stilton是一只四肢不太灵活,头脑却不简单的报社老板,在他所处的鼠世界里,有很多精彩的角色,引发很多好笑的故事。作者用第一人称和幽默夸张的写法,配上众多插图和花俏的文字编排,吸引了很多8至10岁的小读者。

对于英文非母语的小读者,有一点可能会造成困惑:作者为配合这个鼠世界,故意改动一些字的拼法,比如famous改成famouse,For kids only变成Fur kids only,词汇不够的读者,不只意会不到作者的幽默,勤以查字典的,恐怕还会因为查不到而气恼哩。




出版社 Scholastic http://www.scholastic.com/titles/geronimostilton/index.htm


书评 http://umanitoba.ca/cm/vol10/no20/geronimostilton.html

(点一点上图,会带你到Amazon看看这本书。)

Sunday, June 22, 2008

我们喜欢的书:Star Wars Complete Locations

在儿童部门看到这本书,喜不自禁,赶快抢到手里。走到借书柜台前,还忐忑不安,生怕管理员说:对不起,这本书只供馆内参考,恕不外借。

我喜欢星球大战的最大原因,就是因为它有妙想天开的景色,而这本书,煞有其事的给星迷们详细介绍了所有涉及大战的星球,包括它们的天文位置,气候地质,物种,历史和现况等;还有建筑物的构图,和各种武器及飞行器的介绍和比较,让人目不暇给。

我喜欢看里面奇异的地理,和建筑物的构图。阿晨却对各类武器情有独钟,不管我们要不要听,他每天一开口就是:你知道吗这个ABC的威力是几亿几千万刚好是XYZ的四倍。。。天哪!简直是疲劳轰炸!

(按一按图可以链接到Amazon看看这本书。)

Tuesday, June 17, 2008

红沙发


天气阴沉沉,对着暗色的沙发生气,于是到布店选了最亮丽的一块布,花一个下午,给沙发换上新装。

这下可好啦,屋内来了个红沙发,其他家具都变得不搭调了。

不知道挂一幅红色的画,添几个带点红的垫子,会不会好些?

到图书馆借室内设计的书,可是里面都是白色,棕色。。。这时候最想借到手的书是:Susan Sargent的The Comfort of Color: inspire*transform*create






Sunday, November 11, 2007

阿晨看书--从图像转入文字


阿晨终于迷上了阅读。

小时候,有爸爸妈妈陪读时,看书是他最大的嗜好。可是上了小学,会认字后,他对书的兴趣明显淡了下来。我给他借来各种各样的书,都引不起他的兴趣。我觉得有点奇怪,怎么爱书的孩子竟然转了性?

这样子过了约一年半,最近他又开始看书了,自己读,而且一本接一本的追,追Magic Tree House神奇树屋系列

刚刚看到一篇文章《衔接图像,进入文字阅读的桥梁书--陈玉金》,方才恍然大悟,原来前一阵子他处于尴尬时期,图画书对他而言有点过时了,可是又还没摸索到进入文字书的门槛,正需要桥梁书的协助呢。

英文的桥梁书叫Chapter Books。一二年级的老师都有引导学生们看Chapter Books,可是Chapter Books内容五花八门,借到没兴趣的,他翻翻两下就搁在一旁。

辗转一年半,他终于碰到合意的桥梁,迅速的爬上神奇树屋,真替他开心!

Friday, October 26, 2007

万圣节装饰



下个星期三就是万圣节,想不想做点应节装饰?


我不喜欢血腥恐怖的装饰,于是借了这本书,做了几个丑怪却可爱的怪物,放在窗前,欢迎来Trick or Treat的小朋友。(图是从amazon捉来的。按一按书图,可带领你到amazon看看那本书。)


下面是我的成品。



要想更简单的话,画南瓜吧。只要用橙色纸剪出南瓜的外形,画上眼睛鼻子嘴巴,就是了。



连这样都不行的话,上网去画南瓜脸吧。


Wednesday, August 01, 2007

废物?宝物?

要搬家了,给家里的东西分类,分为“带”,“卖”,“送”和“扔”四类。

带着走的东西,除了我们的三张床,三个书架之外,就是书了。英文书多数归进“送人”那一堆。华文书,尤其是童书,老公再三嘱咐一定要带。

在楼下贴了送书布告,把五年来累积的几百本童书都送掉了。阿晨眼红红的问:为什么不卖呢?

老实说,我对卖书没信心。宝贝书摆出来卖,我估计要面对人家挑挑拣拣,评评点点,嫌贵杀价,最终还是卖不出的窘境。。。我宁可送掉。至少现在拿书的人是高高兴兴,客客气气的。

贴了卖物启事,日常用品果然很快就卖掉了。价格标得非常低,可还有人嫌贵,气!老公还说邻居嘛,她要就送她,何必斤斤计较。。。更气!益发觉得送书是明智之举。

接下来,就是一些很难归类的东西,比如:这叠书皮。

我觉得是难得之宝,可是找不到良人托付。

Tuesday, April 17, 2007

两个孩子,两种学习风格


我家这两个同胞兄弟,相貌相似,性格差别却很大,所以,不得不用不同的方式来对待他们。

举个读书的例子:

给阿晨读书非常容易,打从他6个月大开始,我们就时常让他坐在怀里,给他读故事书。他静静的听,静静的看,从不咬书或撕书。两岁大到托儿所去,老师们很高兴的向我报告说:你走后,如果阿晨哭,我们只要拿本书读给他听,他就不哭了。除了汽车和火车之外,他不太爱玩什么玩具,整天只要大人陪他看书。

给阿晨选书,也非常容易,我通常只选我喜欢看的,原因是,一本书通常要讲上几十遍,阿晨特别喜爱的甚至会讲上百遍,如果那是一本我厌恶的书,可不得了。当我怀着阿满时,阿晨曾经自己从书单上选了一本Smelly Socks,天啊!过后的几个星期,每天都要读上七八遍,我原本没有怀孕症状的,也被这本书的“肮脏”内容薰得恶心想吐,最后乘他不在家把书藏起,才免于继续受罪。话说回头,总之,阿晨看了很多我心目中的好书。

给阿满读书,就没那么顺利了。首先,客观条件不一样,现在家里有两个孩子,家务相对多了,再也找不到一大段空闲的时间来全神贯注的给他读书。第二,阿满选书有偏好,不喜欢的书,看一眼就扭头走开。第三,他的兴趣可多了,玩球啦,或自己摆弄什么东西,都可以玩上一阵子,妈妈当然乐得让他自己玩,所以读书的时间就更少了。

阿满喜欢球和火车,所以我特地到图书馆找来这本Thomas' big storybook,他果然非常喜欢。可是,他没耐心静静听我细读内容,总是边看图边发表自己的意见,很快的从一页翻到另一页。哥哥也喜欢Thomas,可是他喜欢细读内容,和阿满的读法不相容,要是两人都窝在我身边听我讲故事,肯定你争我夺,书破人哭。所以我不能拥着两个宝贝一起读,也真有点遗憾。

为了找到阿满的选书喜好,我借了以前从不借的ABC书。ABC书给我的印象是刻板无趣,A for Apple, B for Boy,能够变出什么花样呢?可是见阿满还蛮喜欢简简单单看图认东西,我就由图书馆的书架随便抽一本出来,看也不看就借回家。

回到家一翻,哎呀!惊喜不已!原来ABC书也可以这么有趣! 阿满喜欢 The Hullabaloo ABC,大概是因为里头有狗有鸡有牛有马还有火车,有声有色。我也喜欢,喜欢它所描述的三兄妹的农场生活,喜欢它丰富饱满的图。打从那之后,开始留意ABC书,才发现作者们为了打破ABC书的刻板印象,往往会大搞花样,所以现在的ABC书非常有特色。

虽然看的书不多,阿满学到的东西却也不比哥哥少。他在玩拼图时学会英文字母,搭电梯时学认数字,跟大人交谈学会表达自己,和观察别人的情绪变化。 他若看到妈妈开心,会问:“妈妈开心,呀?” 妈妈点头说是后,他会亲一下妈妈的脸颊,说:“妈妈开心,阿满开心。”然后哈哈一笑表示他开心。




阿满是动手学习型,他要用手触摸摆弄,才学得好。所以积木,拼图,模型,是他的学习工具。他察言观色的触觉也非常敏感,因此人际关系极好。




阿晨是听和看学习型,他看电视时全神贯注,每一句话都要听得清清楚楚,若有人在旁发出声音干扰到他,就会大发脾气。这种听看型在课堂内学习如鱼得水,是老师的得意学生。




我喜欢观察两个孩子不同的学习风格,有趣极了,教养他们真是非常有挑战性的任务!

Saturday, January 06, 2007

女人40学穿衣

不是曾经说过要学穿衣吗?又看了一本书40 Over 40: 40 Things Every Women over 40 Needs to Know About Getting Dressed by Brenda Reiten Kinsel

虽然还没到40,可是好东西提前一两年看是没问题的。

这本书不教你什么配什么,只点出女人穿坏衣的源头在哪里,以及灌输我们正确的购衣着装观念。
以下几个当头棒喝,给同学们共勉之:

1。买,借,找来各种杂志(服装,室内设计,美术等),把里头让你眼前一亮,爱不释手的图撕下来,然后研究一下这些图吸引你的是什么,是它的格调,还是颜色配搭?看多了,可以增长自己对颜色,质料和协调感的掌握。

2。 想一想:现在的你有哪些身份?你希望你的穿着让你自己有什么样的感觉?给别人什么印象?


3。清理衣柜,把一年内没穿过的衣服,穿起来不会让人眼前一亮的衣服,都扔掉。 只留下穿上后,给人WOW感觉的衣服。

4。先别急着去买衣。看看衣柜里留下的衣服,有哪些是需要上衣,裙裤及饰物配搭的,想好要怎么配搭,写下来,然后出发去买。记住:在店里,只看你单子里列下的东西,其他东西瞄都别去瞄。

好啦,做到这里,你至少有几套配搭完整,穿上后满心喜悦的衣服啦。接下去,要注意的是买衣服时常犯的错误:

1。试衣是最让人沮丧的事,不过我们不要被沮丧击败,随便买一件不甚满意的衣物,要再接再厉,直到找到那件穿上后让你看起来容光焕发,年轻10岁的衣服,才掏出腰包。不然,难道你要重新陷入满柜衣服,出门时却找不到衣穿的窘境?

2。不要不要买一件颜色款式都非常衬你,可是小半码的衣服,因为老实说要到何年何月你才会减掉那多余的几磅肉呢?

3。最后,前面几项忠言你都可以不记得,但这一项,你最好记住:

You worth the full price!!

不要只在减价时去购衣,新到的衣尺码完整,比较可能买到适合你的衣服。而且,让平价冲昏头买下的衣服,过后不穿,不是花了钱又给自己添垃圾吗?硬穿上的话,破坏了自己的优美形象,更是不划算。


我看完书,扔掉半柜的衣服,花掉半个月的薪水后,的确有了几套比较可以见人的衣服。可见,看书学穿衣,还是可行的。

Friday, September 29, 2006

令人兴奋的数据

刚刚拿到沙城图书馆的2005年年度报告,有些数据真是令人兴奋。

比如:

去年,会员共借了4,028,803件东西(包括书本,DVD,录影带,卡带等)

会员人数共计151,357,其中139,819人为沙城居民。
这表示68%的本城居民是活跃的图书馆会员(会员卡每年更新一次,这里的“活跃”即指这一年内该会员至少曾经借过一次东西)

增加15,988个新会员

添加99,689件收藏品。目前已编入目录的收藏品共858,977。

共61,028人参加了总计2,640项活动

接下来的是经济数字,我不太懂得其中意思,看看有没有人可以分析一下。

收入

城市拨款 11,155,705
省拨款 525,020
图书馆收入(罚款,会议室租金,影印) 364,000

总计 12,044,725

支出


薪金 7,202,277
管理(市议会) 249,800
收藏品 1,758,500
Provision to reserves 563,420
Automation 333,100
Maintenance of facilities 1,140,415
Other 797,213

总计 12,044,725

和加拿大其他城市的图书馆比较,沙城图书馆的会员借书量,连续15年来都高踞首三名之列。放上来给大家参考比较。

Friday, August 25, 2006

为什么我还没停掉这份地方小报

刚来时订的是大报,感觉像被资讯赶,今天的都还没看,怎么明天的又来了?

报纸堆得到处都是。早上看不到早餐,晚上找不到地方摆晚餐,还时常要把浴室里湿了又干所以粘在地上的皱皱黄黄的报纸撕起来拿去丢。丢也是头痛的问题之一,因为我们是有环保意识的人嘛,不忍心把能够再循环的东西丢进垃圾箱,只好任它们在饭厅一角繁衍,高如小山且土崩几次后,才有人开车送到再循环的垃圾箱去倒。

于是学壮士断臂,停止订阅大报。

没报纸看的日子过了两年,老公某日接到招订户的电话,心痒痒又订了,理由是大选要到了,想看看这里的媒体是怎么报道的。这次订的是份城市小报。

看没几天,就觉得没看头,可是一直没停掉。今天细细想一想,理由大概有二:

表面的是,新闻虽然少,但是所报导的地方新闻却能够让我们略略摸到这个城市的脉搏,所刊登的活动预告,更让我们有机会混进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体验与马来西亚颇为不同的生活和娱乐。

潜在的是,资讯不多,可是刚好符合我们的生活节奏,早餐桌上看看, 在孩子醒来开始哭闹之前就看完了,没有想看又看不完或没得看的压力。所以也就没有那种狠起心来停掉它的冲动。

也因为没停掉,所以今天看到第一条有关马来西亚的报导:Malaysian's Toilet Revolution。

Friday, August 11, 2006

阿满喜欢球


一岁时,我送阿晨去上踢球课,他在一旁看。傍晚时大孩子在楼下踢球,他就在窗前看。三个月下来,他已经踢得又狠又准了。

通常他不会弯下腰轻轻把球放在脚边,他的标准动作是:把球抛向离他约三步之处,原地踏步两下 - 跑前三步 - 踢!

要是你和他对踢,他还会用眼睛瞄着你,嘴巴似笑非笑的,你还在想:嘿这个小家伙。。。球已滚到你面前了。

这方面,阿满和阿晨是两个极端。读书方面亦如是。

我需转换方式,不能像对阿晨一样,随手拿一本书就给他读,要找到他喜欢的才行。幸好这也不是什么难事,因为这种性格的孩子,很多,早就有人做过了,跟着做就是。

刚开始时,他只喜欢可以动手翻,动手摸,和那种给小小孩看的认识日常用品的书。后者,阿晨小时候我是几乎完全不碰的,因为觉得无趣,只喜欢给他读故事书。可阿满刚开始时完全没兴趣听故事,我只好暂时放下那套我觉得非常好的入门书--《彩虹亲子启蒙丛书》


最近的阿满,累积了21个月的生活经历后,开始能够理解故事情节了,他最常拿来要我读的一本书是-- 《一只红气球》。

Monday, August 07, 2006

《遍地风流》

看书,也看投缘不投缘。

好像这本阿城的散文/短篇小说,风格之豪迈, 我前所未见。本书第一篇描述独骑进峡谷,读起来真听得到踏踏的回响,好像武侠电影的开头,让人一下子就投入其中,充满期待。


可偏又是散文,没两下就完了,吊瘾。看呀看的,没有故事情节,空有气势,我很快就看不下去了。

还是推荐的,推荐给喜欢武侠小说的人,然后请你告诉我我错失了什么。

要不要看看别人的读后感讲得比我深刻多了。

还有阿城自己谈《遍地风流》和他的生活经历

Saturday, August 05, 2006

《秀才楼五更鼓》

去图书馆借华文书,就像逛旧货市场一样,不知道会高兴而返还是失望而归。如果运气好检到宝,那种欣喜会比到书店去买人家推荐的书大上好几倍。

《秀才楼五更鼓》,就是那种让我眉飞色舞几天,过后还要极力向老公推荐的书。

第一次读阿盛,也是碰巧的。在槟城某个书展,看到《行过急水溪》,买了。看完后非常喜欢。这之前没听过这个台湾作者,之后也没机会再读到他的其他书。

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当然借了。

真好看!真好看!

就像小时候听乡里老人讲古那样,讲的人口沫横飞,加油添酱;故事悲喜转折,一波又一波,情节离奇又悬疑,让听者冒着被妈妈扭断耳朵的风险,也要逗留多一刻。


阿盛讲故事的技巧,当然又比乡里老人高出几十倍,尤其经他构思十年,把百年前日军初登陆时台湾人抗日的故事,以乡人讲古的方式道出,绝对精彩。照杨照的评析,那是阿盛尝试用通俗小说手法来叙述历史,从正史“转移到依靠大量口述,回忆资料的‘民众史’”的革命之作。历史的部分我不懂,对我来说,只有一句:好看。

Wednesday, August 02, 2006

书虫的心声

来到沙城,能够用华语对话的人不多,有闲情,有阅读习惯,能够和我聊书的人,还没找到。埋首读书时不觉得怎样,读完好书,或找不到好书读时,气闷得要窒息。原来在马来西亚时,我是非常幸运的,身边围绕着很多爱书人。

搜寻"book lover",来到这个不写则已,一写就
长篇大论的部落。你看他,开头几句就击中我心:

I think at heart, book lovers are lonely people. Not lonely literally, but rather lonely for lack of similar minded people around them, for lack of similar readers. Readers come in all shapes and sizes, and this diversity tends to isolate them in insular pockets of monologesque discussion with themselves.

也由此得知
The Library Thing

我老想记录自己看过的书,可是找不到适合的软件。老想找个读书论坛,也还没找到臭味相投的。这下可好了,至少可以在这里记录和讨论英文书。


如果你知道哪些可以记录中文书的地方,或让你有归属感的读书论坛,请一定要告诉我。谢谢。

Monday, July 24, 2006

某人的太太 某人的妈

主持人照“姓名+职业”的模式介绍与会众人,轮到我时,竟说:某某某,某人的太太。当时的我,尚有一份符合世俗标准,绝对正式的工作,竟已遭此待遇,如今想必更是逃不过“某人的太太”这个头衔了。

对于第一个称呼,我除了不忿,也觉得不符,因为我生活中作为人妻的身份,论质论量均不比其他身份来得吃重。在那个场合,我也不是以人妻的身份出席。

如今,大儿子的同学们嫩嫩的嗓音唤我以某人的妈时,我却乐得喜滋滋。难道正如进化论所说:女人求偶,只是为了孩子;有了孩子,过桥拆板也是可能的了? *1

打从孩子出世,就不由己的全身全心投入在孩子身上,即使非常自觉的为自己争取一点自我的时间,得来的也仅是零丁,仓促,和掺杂了许多内疚的片刻解脱。自翊酷妈,是自豪于母亲的头衔和任务,也是提醒自己要“酷”不要“苦”,要适时地放下孩子活出自己

。。。。。。。。。。。。。。。。。。。。。。。。。。。。。。。。。。。。。。。。。。。。。。。。。

最近看的书:

*1。 Genome: The Autobiography of a Species in 23 Chapters, Matt Ridley, 2000(酷妈的老公看后告诉酷妈的)

2。Love with noodles : an amorous widower's tale, Harry I. Freund, 2005(60岁的纽约犹太鳏夫再次披上盔甲与众女周旋的故事, 纽约上流社会, 晚年,犹太人,男人写的爱情小品,对我都是很新奇的。不过看完后不会想去找作者的其他书来看。)

3。Susan Sargent's the Comfort of Color, Susan Sargent, 2004(至今最喜欢的关于室内设计的书。作者和我一样,是好色之徒,所以看得眉飞色舞,跃跃欲试。)

。。。。。。。。。。。。。。。。。。。。。。。。。。。。。。。。。。。。。。。。。。。。。。。。

儿子看的书:


  1. Trains: Steaming! Pulling! Huffing!, Patricia Hubbell, 2005
  2. Steam Locomotives: Whistling, Chugging, Smoking Iron Horses of the Past, Karl Zimmermann, 2004
  3. Mr. Putter & Tabby Take the Train, Cynthia Rylant, 1998
  4. If We Could See the Air, David Suzuki, 1994
  5. Twisters!, Lucille Recht Penner, 1996
  6. I didn't know that some trains run on water and other amazing facts about rail transportation, Kate Patty, 1997
  7. My First Book of Time, Claire Llewelly, 1992
  8. POP! A Book About Bubbles, Kimberley Brubaker Bradley, 2001

(转自酷妈二号)

超前阅读

读书笔记:
Some of My Best Friends are Books: Guiding Gifted Readers from Preschool to High School (2nd Ed.)
Judith Wynn HalstedGreat Potential Press Inc., 2002

"Some children push themselves, or are pushed by their perception of the pride others take in their reading, to read whatever they can decode before they have developed the emotional readiness to comprehend. Then they may later not read a book when they are emotionally ready for it because they have already "read" it. They do not realize, of course, that it would be an entirely different experience for them at the right time........Children like Yun-Fei, especially those who know how proud their parents are of their reading ability, need guidance to help them find appropriate reading. In some cases, it seems that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they need permission not to stretch too far-- permission to enjoy books that are appropriate for their level of emotional development."

(有些阅读能力超前的孩子,在他们的情感还不够成熟时就读了某些书,他们“看”懂了那本书,可是却不能真正体会书的内涵。等到他们的心理年龄成熟到适合读那本书的时候,却又因为已经看过,而不再去读。他们因此错失了在适当的时候读那本书的机会。像云菲这样的孩子,尤其是那些感受到父母对他的阅读能力很自豪的,需要得到适当的引导。有时候他们最需要的,只是获得允许读适合他的年龄层的书籍。)

看到前一段,我深有感触。我就是那个囫囵吞枣的孩子,长大后有一段时期,老是在人家谈起这本书那本书时说:我看过了,没什么好看的。想起就惭愧。

第二段之前作者给了一个个案,孩子的名字是Yun-Fei。之前的个案都是洋名字,看到这个名字我心里就打个突,莫非他个案里的真实孩子确实是个华人?

北美洲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多数都是照书育儿的,幼儿教育专家说不可逼孩子,这些父母就唯恐自己施压过多,只有喊停没有加鞭的。相较之下,华人父母是比较会“施压”的。

(转自酷妈二号)

Sunday, July 09, 2006

学穿衣

读大学时,对穿衣还蛮讲究的,多数女孩T-shirt加牛仔裤,我是长裙配丝巾。据老公说,就是那一身飘逸长裙把他给迷倒的。

可是一踏出校门,立刻大失水准。就这样买了衣服不满意,穿上衣服不对劲的过了十多年,最近觉得不行了,再不努力补拙,就真的要变成黄脸婆了!

可是怎么补呢?这可不像读死书,啃它几天就入门的。上下身的颜色配搭,要衬自己的肤色和发色,单这一点,就是玄之又玄的学问了。

书虫还是走回老路,读书。

努力半个月来,觉得这几本可以推荐给像我这样的穿衣盲,虽然我还尚未抓到窍门,但至少读起来觉得还蛮有道理,可以理解:


1。The Lucky Shopping Manual : Building and Improving Your Wardrobe Piece by Piece /Andrea Linett, Kim France -- 很详尽的告诉你衣柜里该有哪些基本衣服,若有闲钱可以再多添购哪些等。让穿衣白痴如我,对如何明智的买衣有点概念。

2。 What You Wear Can Change Your Life / Trinny Woodall, Susannah Constantine -- 这本书教你如何依身形配搭,可是只讲两种身形:瘦高大骨架,和梨形小骨架。

3。Vogue 杂志 -- 文字图片都精彩。

好啦,学有所成,再来报告。